2009年9月12日 星期六

志工究竟為何來,為誰忙

by工作隊成員 bodu

在六龜的頭二晚住在六龜志工團附近的山城休息站,山城休息站在風災時是無法返家居民的臨時住所,之後是參與六龜志工團的外地志工的住所,住那的志工可享免費的早餐及晚餐。那兩天住在那除了我們這10人工作隊外,還有透過ptt Emergency版揪團的8人小隊。兩組人馬的組成不同,工作性質不同,他們成員來自台北、高雄、屏東,之前並不熟識,我們來自同所學校,去年在「種草莓」學運有合作經驗。他們是協助災後清掃,穿雨鞋、載手套,拿鏟子,我們是訪調,要填表、撰稿,靠紙筆加筆電,還有1張嘴。

前往新發、寶來,為了減少移動浪費時間,另覓住處。結束新發、寶來村的訪調返回六龜志工團,發現有一塊之前沒有的白板,這白板是用來紀錄出勤日誌,包括各別志工的單位、行程、人數,例如:清華社會所志工隊從寶來返回,10人,住山城。六龜志工團的志工宛禾說,她現在每天負責將出勤日誌寫在白板,還用電腦建檔。之前太忙太亂,沒有想到要建檔,很多事都沒記下來。我笑著說,這樣就變得有模有樣,愈來愈上軌道。她開心得說,對啊,有模有樣(之前躲大水時,她抱了筆電就跑,但筆電最後還是受損)。

這幾天看到不同路數、門派的志工,也聽了這些志工帶來感人和惱人的傳聞。像王鵬字課長、李懷錦老師感佩民間車隊的動員能量,並能自組調配出井然有序的運補流程,但對少數車友抱怨安排的路線不夠剌激有所微詞,而自發參與的救災車輛該領取補貼還是自付油料因而引發志工間的爭議,這似乎是人心各異的救災工作無可避免的處境。

另一種情形是1下湧入太多外地志工,不是每人馬上就有工作,1時無事可作的外地志工因此會有抱怨。這令在地志工感到為難,因為以當時路況、安全顧慮,並不是所有災地區都適合前往,人力可及之處往往很快就清掃得差不多,才會無事可作。相對於外地志工來來去去,往往本身就是災民的在地志工卻沒有太多喘息的機會,1直到8月底才開始輪休,但也有像雅倫這種只放了3小時就又到志工團幫忙。

粗淺的畫分,外地志工本身、外地志工和在地志工之間,對於救災、災區認知的差異,使得彼此之間需要花很多心力去溝通,甚至是幹譙。這次我們也碰到要跟各種團體聯絡、溝通、拉扯,頭幾天的行程有時說變就變,計畫趕不上變化。過程中嚐試定位我們這種不以清掃為主的短期工作隊,簡單的說,志工為何而來,為誰而忙,志工間的關係為何?像有別於在地的六龜志工團,不同於已在街上物色好工作站,將長期駐點的法鼓山。我們這種外來、短期志工的角色應以協力為主,視當地需求而調整,特別要主動了解在地所處階段,而不是1頭熱作我們預期要作的事。在新發村就因為沒先了解在地志工已完成的救災申請事項,而造成工作重覆,因而沒和在地志工互動並建立互信。先傾聽、了解才介入,而不是急於行動。討論、溝通本身就是重建的重要過程,這是參與重建階段的外來工作隊的重要課題,如鍾喬所言:
心靈重建的團隊或個人,無論以劇場、舞蹈、繪畫或者以其它說故事、文字書寫的方式,進入災民生活領域時,須即時地與進行實質重建的組織工作者產生密切的聯繫,才得以不再造成受災戶二度困擾,並且發揮超越慈善愛心之外的療傷功能。從人的互助角度而言,這是「培力」(Empowerment)而非施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