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0日 星期四

2009教育階層週(頭前溪社協辦)

2 0 0 9 教 育 階 層 週
~社會階層與教育領域有許多重要的社會議題需要更多人的關心與參與~


歡迎您來參與活動,集結彼此的力量將此關懷散發出去,讓我們更了解彼此,也更了解自己的生命處境。

<<<<<<現場皆備有茶點,歡迎大家共襄盛舉!>>>>>>

系列活動一
紀錄片《粉墨登場》& 導演映後座談
導演 吳星螢 / 2009 / 100分鐘

時間:98年12月14日(一) pm6:30~9:30
地點:清大活動中心102


2004年台灣,一個學生導演把原本要註冊的學費買了台破DV,為自己搞社會運動的老朋
友拍了一堆生活和抗爭紀錄,他們關注的議題叫做「反高學費」。五年之後這些紀錄朋友們的
「家庭錄影帶」竟累積成一部紀錄片。

<<<<劇情大綱>>>>
片中的青年從20歲反到結婚生子,不再青春削瘦的他們,挺著小腹繼續抗爭。為社會運動
出道十年,卻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名字。革命的年代已過,但革命「老青年」卻還沒死。日復一
日的生活和抗爭,這群無名青年不是要爭那幾塊錢的學費,而是要爭台灣的未來要往哪裡走。
影片紀錄著這群青年2004年到2008年間四次抗爭登場的前後過程,質樸的影像編織反高學
費二十年歷史,浪漫黑白光影乍現人類永恆的奮鬥曙光。所有你想問的,一定能在其中找到一
個,因為,這部片講的正也是您的故事!

官方部落格:http://blog.roodo.com/cs10


系列活動二:

台東縣新興國小鄭漢文校長演講
「原鄉的教育與社區-部落的學校與災後重建」


時間:98年12月15日(二) pm6:00~9:00
地點:清大教育館310


當面對的教育困境,已不只是在學生或學校身上,而是整個家庭、會的困境時,我們
來聽聽這位不一樣的校長,如何一步一腳實踐著對於原鄉的關懷,努力尋求一種突破教育困
境與經濟困境的可能。
布工坊、木工坊,以及推廣食物回到地方的食工坊,這個位於台東縣金峰鄉小小的新興
國小的校長,用小小的學校實踐了生態、家庭、學校、社會的理想,願我們大家和他們一起
追求「人」與「文化」的深度理解,成為孩子們、家長、部落的「鄰人」 ,成為一個學習地
方知識、文化、藝術的「鄰人」,成為一個有能力串聯外部資源、善行的「鄰人」。
(引自中時部落格)

我想要知道更多……請看:
鄭漢文校長之原愛布(木)工房:http://0rz.tw/XhnmM
中時部落格:(上) http://0rz.tw/0M2Ie (下) http://0rz.tw/f2cGi


系列活動三:
《小孩不笨2》& 映後座談:彭秉權老師

時間:98年12月16日(三) pm6:00~9:00
地點:清大活動中心101

「沒有教不會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小孩不笨2》被譽為新加坡版的危險心靈。影片拍攝的手法真實且幽默,讓我們可以笑中帶淚、
淚中帶笑,去檢視普遍的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問題。或許你看過,不過你不應該放棄讓自己再感
動一次、再體會一次,尤其透過映後討論,我們更能共同釐清教育的核心難題,引出理想教育可
能的出路。

<<<<劇情大綱>>>>
孩子踏入青春叛逆期,父母們通常會投訴孩子很壞不聽話,很難與孩子溝通,其實孩子真的壞嗎?
真的完全無法和孩子溝通嗎?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叛逆期,如果這個時候,家長和老師們沒給予適當
的教導,反而一味地譴責他們,認定他們是朽木不可雕,或許,社會真的會多一個敗類。别因爲大
人的無知,而害了孩子。


系列活動四:
紀錄片《高三》& 映後座談:全人中學羅志誠校長
導演:周浩 / 中國 / 2005 / 95分鐘(本活動播放剪接後版本,約75分鐘)


時間:98年12月17日(四) pm6:30~9:00
地點:清大活動中心102


還記得你高三那年的日子嗎?《高三》這部紀錄片帶領我們回到那個現場。不一樣的是,我們
現在應該可以透過不同角度看待此種升學主義、考試制度的問題。映後還有全人中學的羅志誠
校長與我們座談,羅校長所強調的全人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不是要把人當作一種(生產的)工具,
人的教育本身應該就是目的。而這樣的人是一種懂得全面思考、真實生活,而不被升學或經濟
所異化的人。

全人實驗高級中學網站 http://holistic.so-buy.com/front/bin/home.phtml

<<<<<<<劇情大綱>>>>>>>
七十八個福建武平第一高中的學生,視通過高考為他們進入大學的唯一途徑。為了報答在鄉間
只有小學程度的父母的栽培,他們由早到晚由老師鞭策,不停背誦數學方程式和共產口號。壓
力令這班年輕人都喘不過氣,在極度有限的個人空間和自由中,學生仍努力嘗試活出他們的青
春夢。本片繪畫出一幅嚴酷的拼圖,讓我們看到在敎育制度的新指標下,孕育出大批視成績大
過天的青少年。

主辦單位:有機社群工作坊
協辦單位:清大社會所、頭前溪社

2009年10月26日 星期一

一起北上走走吧!災區媽媽的工作假期

【月餅之二】
一起北上走走吧!災區媽媽的工作假期

by二訪六龜工作隊成員 大樂


美惠和先生兩年前從台北移民六龜,蓋了一間小小的民宿,計畫就此在養老,這次風災沖毀了他們的民宿,但卻拉近了他們與在地的距離。風災過後,兩人先在鄉志工團幫忙,認識了中原資管的團隊,關係一路向外牽,找來元培師生,加上昔日在台北開業合作的廠商,算是湊齊了情酥月餅的生產條件;同時,美惠和先生先在六龜志工團幫忙,八月中起美惠自己到村辦公處擔任八八臨工,和另外三位村裡的媽媽,一起協助村民進行災後證明、補助事項,和村子鄰里逐漸熟絡,織進了地方的人際關係網。兩邊線都有了,美惠與先生主動聯繫,社區媽媽們積極配合,「情酥」月餅義賣活動,就這麼誕生。

起初,美惠只與熟識的幾個媽媽提及活動計畫,預定的參與人數也不多,情商中原大學十八人座的小校車接送即可。但是,消息傳布的相當快速,可以北上義賣為村子募款?村裡的阿姨媽媽們口耳相傳,報名人數一下子就增加到30人,甚至到大家回到新發,都還有人來電詢問。

我們問美惠姊,過程中印象最深的是什麼?她說,是彼此間情感的交流與支持,也重述了一些溫馨可愛的小故事。

出發當天早上,六點遊覽車從志工團出發,從新發村到六龜市區,說遠不遠,但路況欠佳仍要花去不少時間,交通工具也是個問題,美惠本來還擔心大家會趕不及,不過,阿姨婆婆們早就解決問題啦,她們找來村裡載送芒果、竹筍與蓮霧的小貨車,準備了小板凳,大清早地,就這麼一個緊挨著一個、搖搖晃晃準時抵達車站。

美惠說,兩天的新竹義賣之旅,像是工作假期,大家都很期待,一方面,媽媽們可以出外喘口氣、散散心,有些人多年沒北上了,還慎重其事地電頭髮、買旗袍呢!另一方面,活動本身也增強了她們的重建信心。更重要的,從八月到現在,活動醞釀、進行中發生的趣事、同心協力的革命情感,拉進、拉緊了彼此。回程車上,美惠的先生請大家聊聊心情,就連平常害羞寡言的媽媽,也緩緩說出了內心的感謝。

情酥,是新發月餅的名,背後藏著層層信念與情感,不只感念外界對六龜的關懷,也凝聚了新發媽媽,這次的活動僅是拋磚引玉、拉起彼此的手,期望未來有更多機會,讓居民在自己的家園上相互扶持,面對災後漫長的農損復原之路。

緩急之間─外來資源與地方經濟

【月餅之一】
緩急之間─外來資源與地方經濟
by二訪六龜工作隊成員 大樂


中秋節前夕,我們再訪六龜,先拜訪了社大學員幸玉。

幸玉和先生都是六龜在地人,和上一代一樣在地方上經營簡單的小生意,她和丈夫開早餐與糕餅店,爸媽則做零售小超商。糕餅生意沒有店面,平日接一些公家機關的點心餐盒訂購,逢年過節則製作應景點心餅食,中秋月餅即是重要的收入來源。

問起災後的生意,幸玉說,本來她們就是小糕餅店,客源以在地人為主,這幾年地方人口流失,銷量已經逐年減少不若以往,風災也多少影響了一般人家的購買能力,今年的生意不太好做,鄉裡頭的訂單明顯少了。好在,她和先生透過各種人際網絡,譬如社大,積極向旗山、美濃等地拓展訂單,各地朋友也滿熱情捧場,只要週末的颱風不影響出貨,大致還能和去年打平。

不過其他銷售民生用品的小店,機運可能就不同了。

幸玉父母的小超市,災後又是另一番景況。水災剛過的那三四天,對外道路中斷,外面的資源進不來,超市貨品搶購一空。但沒隔幾天,大量的民生必需品如泡麵、衛生用品、 米、水、食品等,大量湧入六龜,又多又快,公部門與民間團體開始發放物資,小超市營運大受影響。這樣的遭遇並非特例,幸玉鄰居米店的生意,到現在還沒恢復。

兩天行程旁敲側擊觀察,發現仍有許多生活用品堆在公部門的倉庫裡,即使居民逐漸回到基本生活步調,貨運、交通也都大致復原,這些庫存資源仍持續發放,影響了原來街坊上零售業者的經營。

風災引發了外界對六龜鄉村的關切,形形色色的資源湧入,救急之外,的確解決了一些長年的難題,譬如六龜高中住校學生的輔導與日常照顧、龍興國小的校舍改建,就是藉這次危機,暫時有了著落(龍興國小募得組合屋)。然而,社會各界的愛心,有時未必能與地方需求銜接得宜。有些救急性的用品,只在交通中斷的頭幾天會迫切需要,還有的物資,是地方上本就具備生產能力的。路通了以後,物流順暢了,地方上商店的貨源供應已經穩定,農產、食品、餐飲業等也慢慢恢復營運,地方上若有需求,可由地方供應。 善心人士的愛心,可以考慮在地原來的產業結構,在地購買,協助災區店家恢復原來的收入,而不是從外大量送來,打壞原有的經濟結構,這樣反而間接創造第二波產業災民,延緩了災區重建的腳步。

2009年10月16日 星期五

青椒小菜第二次活動:八零年代以來學生運動的發展--歷史回顧與問題探討

今天青椒小菜在清大人社院進行第二次的聚會,由晉煦學長跟我們分享八零年代以來的學生運動,以下是晉煦報告的power point:

八零年代以來學生運動的發展 歷史回顧與問題探討
View more presentations from Cynfox.


感謝今天來參與的夥伴!

2009年10月6日 星期二

樂活六龜,就在社大書法班!

by 二訪六龜工作隊成員 佩君


「桃花源是種出來的!」

剛走進阿坤老師的書法教室,就聽到這句動人的宣言。處在壓花作品、墨香、紅茶香和玫瑰花環繞的工作室裡,令人感到身心都悠閒舒暢,而「樂活六龜」的斗大字樣正閃爍在投影幕,學員們散坐在樸拙溫潤的木桌椅間,聚精會神地聽著阿坤老師的簡報。


阿坤老師分享樂活六龜計畫

這是旗美社大六龜書法班上課的場景。學員們大部分都是六龜的鄉親,因此在災後書法班復課之後,身為書法家、壓花專家和玫瑰達人的阿坤老師,便提議在每堂課之前,花一點時間一起討論六龜重建的願景。阿坤老師率先做了一份「樂活六龜」的計畫書,以「觀光就是美好生活的呈現」為宗旨,提議用不一樣的觀點進行災後農業與觀光產業的重建。例如將原有農業在重建時升級為綠色產業,發展藥用植物、有機農園等精緻且附加價值高的農業旅遊型態,希望能夠把六龜建設成一個精緻、美好的小山谷,發展六龜的特色,也提供都市居民所沒有的樂活生活。

「樂活六龜」既有大的計畫,也有很生活化,人人可以動手做的活動。阿坤老師希望把細緻生活的觀點傳達給六龜的地方鄉親,同樣的東西,換個想法,可以很不一樣:「例如路邊山坡的樹木,我們可以多種一些四季輪流開花的花樹,這樣每個季節來風景都會不一樣。山是種出來的,可以配置的,日本也是這樣做。台灣太注重功能性,整片山坡都種一樣的樹,看起來就很單調、無聊。」

「樂活六龜」引起書法班學員的熱烈討論,有幾位學員就提到道路、河堤重建時,砂石車破壞街景的問題:「砂石車過去一片灰樸樸,所有東西都蒙上一層灰,誰還來觀光?」「應該讓砂石車走堤外道路,不要走平面道路。」「走平面道路雖然可以比較快把砂石運出去,但是如果可以把砂石拿來作我們自己的重建工程,就不用全部運出去,也不用求快!」經過一番討論之後,大家認為這個問題攸關六龜觀光生態,可以向政府反映。

有一位學員也提出他對觀光重建的看法:「沒有道路就沒有觀光!應該讓國道十號延長到六龜和寶來,讓大家從高速公路就可以進到六龜來觀光。」這個議題也引起了大家的熱烈討論。有人認為一旦把國道拉進來,固然交通變得更方便了,但是沿線很多漂亮的小地方就容易被忽略,會變成一個景點一個景點,趕集式的旅遊。支持建設道路的學員,認為至少要有雙層巴士可以進來的路,不然再怎麼漂亮,交通差勁,旅行社也不會安排來六龜,但是反對的學員也提出意見,認為國際觀光對六龜來講是太遠的目標,發展精緻、小型的觀光,不但可以提升品質,也讓沿路都有觀光的生意可以做。關於觀光的討論,最後雖然沒有共識,但是雙方都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與理由,也有機會聽到不同的意見。

經過一番熱烈討論以後,阿坤老師開始進入書法課正課,為學員介紹明朝書法家黃道周。阿坤老師先介紹書法家的生平、風格,然後臨場揮毫,就著字帖開始示範給各位學員看。學員們圍繞著阿坤老師的大書桌,聚精會神的仔細觀看筆法,又不時穿插問問題:「這一筆要怎麼拉?」「這個字怎麼寫得這麼草?」阿坤老師耐心地解釋、示範,一張寫完再換一張,一下子就寫了一大疊紙,一邊不忘說笑:「一個書法家,要到了五十歲,才算成熟!」幾個學員聽到這句話,互相指著彼此:「啊你不是超過五十了?」「你也五十了!」「你們都是大書法家了啦!」當場大家都樂不可支。

學員們專心看示範揮毫

示範完一本字帖,今天的課程就結束了,阿坤老師做結語:「黃道周是比較表現主義的,書法到明朝以後,人生活過得比較好,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更細緻。」下課以後,有的學員意猶未盡地翻著字帖欣賞,其他學員三三兩兩地繼續討論剛才六龜觀光沒談完的話題,一邊準備回家。

書法班不但聯繫了六龜在地對書法有興趣的鄉親,也形成一個對六龜的公共問題可以有所討論的空間,大家到這裡來寫字、聽課、聊天,也一起想想對六龜重建的希望。屬於六龜鄉親的書法班,本身就是「樂活六龜」的一個最好示範。

2009年9月22日 星期二

青椒小菜第一次活動記錄:觀賞紀錄片《憤怒的野百合》

青椒小菜第一次活動記錄:觀賞紀錄片《憤怒的野百合》

時間:2009/9/11 15:00

地點:清大人社院C306

出席:維德師、朝欽師、秀幸師、捷粲、正勤、必任、博洲、冠婷、筱玟、蔣昕、彥碩、名哲、碩一學妹、佩君、家銘

一開始放映紀錄片《憤怒的野百合》,該片為《一八九五》導演洪智育二十年前的少作,但許多場景和情節卻和野草莓運動碰到的狀況類似。很可惜因為影片播放的問題,我們只看了大約30分鐘,只好直接進入討論。

幾個重點:

  1. 那條警戒線:和野草莓一樣,野百合運動當時也存在著是否應該拉起警戒線,隔開學生和群眾,以強調運動主體是學生,以及其訴求的純淨、無利害等問題。強調學生身份,可能有利於突顯某種道德層次上的正當性,但是否是最有力的運動策略?警戒線反映著學生和現場群眾的關係,同時也決定著外界如何定位這次運動的成功與否:學生選擇和群眾統一戰線相互支援,增加運動能量,或者,學生害怕群眾的不安全、失控,會導致運動焦點被模糊。「學生全權主導運動」這件事的正當性應該要被討論:走出校園與群眾同在,青聽群眾的聲音,社運現場的相互接觸也正是一種學習。
  2. 媒體再現與媒介環境變化:野百合被當時媒體再現為受到台獨激進份子的煽動,野草莓也被某些親中媒體抹綠。不過野百合當時只有三台,訊息管道嚴重受控,致使其他不同的聲音無法出現,相較於野草苺是網路世代的學運,其組織動員、訊息傳播都由網路來中介,較能自主掌握事件的詮釋權。
  3. 時代變遷下的抗爭路線與環境:台灣社會的抗爭基調似乎一直主打「理性」、「和平」,這種路線有其威權統治的歷史因素(但未必面對任何情境都是最有效的抗爭手段)。秀幸師指出這可能是尺度問題,台灣不可能發生像天安門事件那樣的血腥屠殺,因為鎮暴部隊或警察機關的地緣性太強,對待人命的態度是實質的體驗而非抽象的想像,不會像由外地調來北京的解放軍那樣大開殺戒。另外,解嚴後的抗爭似乎有從悲情示威到後現代嘉年華的發展趨勢,感覺野百合比較悲憤而野草莓比較冷靜。而組織動員方式也有從仰賴人際網絡到嘗試與在地連結的趨勢,例如新竹野草莓、頭前溪社,而這也牽扯出學運內部的異質性問題:究竟誰代表了運動,誰掌握發言權。朝欽師則認為城鄉差異深深影響著學運中不同的學生團體所擁有的資源與資訊。
  4. 學生運動或公民運動:野百合的訴求與社會整體的福祉與正義息息相關,並不是那種僅攸關學生本身權益的運動;但該運動主要由學生發起,學生作為運動主體又是事實。和群眾劃界是本質上的知識傲慢或者策略上的不得不然?學生應該用什麼樣的身段來介入社會運動?作為學生在做社運時常常存在著焦慮,這些焦慮或許來源於不斷的自我詰問,但也是因為有這個反身性,學生身份才不會成為包袱,而有可能創造新的可能性。

災後重建的另類視野:清華社會所六龜訪調工作隊之經驗分享

災後重建的另類視野:
清華社會所六龜訪調工作隊之經驗分享


時間:2009年9月16日(星期三)12:30~14:30
地點:清華大學人社院C306室
紀錄:曾柏嘉

分享會定位與工作隊緣起
分享會的主持人,同時也是此行工作隊的隊長博洲,在分享會的開頭先介紹了這場分享會的定位,以及這支工作隊的緣起。博洲說,希望分享會能傳達工作隊在八八風災災區現場的親身觀察、心得、困惑,以及對於未來重建提出一些可能的想法與視野。因此,家銘先為工作隊所經歷的人與事務提供背景式的介紹,配合蔣昕以電腦播放的地圖和照片,希望能為聽眾帶來更多的臨場感。之後,則由彥碩、筱玟與佩君說明工作隊的介入過程、與災民接觸的經驗,以及一些議題和觀點。分享會現場同時傳閱著災後申請補助的官方法條、工作隊在災區使用的問卷,和工作隊事後所撰寫的數篇文章。

工作隊的緣起,是由清華社會所畢業、目前在旗美社區大學服務的吉洋學長協助牽線,並由佩君與博洲協助尋人、聯絡而成形。除了親臨災區現場的十位成員之外,工作隊也包含協助資源申請、資訊即時更新等後勤事宜的四位成員。1工作隊的「出征」時間為8月31日到9月6日,為期七天。而工作隊的預定目標則是發掘在地議題、協助在地意見與觀點的強化。

工作隊經歷
家銘首先為工作隊經歷提供一些「故事背景」,包括部分在地行動者的簡介以及災難發生至今的當地情況,之後則是立基於這背景,說明工作隊的大致處境。

分享會黑板上的行動者示意圖將行動者分為幾個大類別:重要個人、公部門、非政府組織,與災民。公部門包含縣、鄉、村等各層級的政府單位,以及工作隊碰到縣長、鄉長、村幹事、六龜觀光發展協會(災後轉型成六龜八八風災重建協會)等;非政府組織包含宗教團體(如法鼓山)、社區大學、在地與外來志工等;災民則包含工作隊碰到的溫泉業者、一般店家與農民等。

至於重要個人,王課長是六龜鄉公所觀光課的課長,也是請吉洋學長找尋、聯絡工作隊的人,他和在旗美社大教授陶藝、同時也是寶來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的李老師,已長期投注心力於六龜的社區與地方發展。王課長與李老師帶領同是災民的六龜在地志工組成志工團,協助災民受災補助的申請與外來志工的整合、工作分配。另外,鄭副處長是雲嘉南風管處的副處長,他以個人身份投入六龜的災後重建工作。

行前,原定是王課長與李老師將引介工作隊與災民接觸,但因鄭副處長的個人風格、重要個人之間的從屬關係,以及工作隊所承擔的「甜蜜的負擔」等因素,工作隊在新發與寶來二村進行訪調工作時,相當程度地受鄭副處長的引導。也因此,工作隊在這「田野」中有了多重身份:對於王課長,工作隊是協助彙整重建意見的訪調隊;對於鄭副處長,工作隊是能協助災後補助調查的行政團隊;對於旗美社大,工作隊是協助發掘災後的在地故事與議題的社會學研究生團隊。那麼對於工作隊成員自己呢?「或許每個成員對於自己的定位又都有所不同。」家銘說。

家銘介紹了工作隊的大致經歷如下。工作隊來到高雄後,先與旗美社大接觸,然後第一天下午到了六龜,晚上聽了王課長與李老師述說逃難過程。接著是隔天遇到鄭副處長後的「轉折」,鄭副處長希望工作隊能在新發進行普查式的受災統計與申請補助統計,甚至是辦理整套的申請補助流程。然而在新發進行實地的受災調查時,工作隊做的不僅是統計,更多的是聆聽災民的受災經驗和感受,幾位工作隊成員更隨著災民進入鄰里拜訪。

抱著一開始受吉洋學長訪調之託的期待,以及瞭解更多不同災區及災民受災情形的自我期許,工作隊希望在停留新發之後轉往寶來。為此,也為了災民,也為了在工作隊之後的志工們2,工作隊進行了受災問卷的前測並做了修改、在從公部門取得的戶口名冊上記錄了已受訪的災民、將申請官方補助的表格與條文清晰簡單化、單一窗口化及「在地化」,3最後,工作隊也留下了進行訪調時的標準作業流程與各種注意事項。完成後續長期訪調的前置作業,便也成了工作隊其中一項特殊的身份和任務。

到了寶來,工作隊分頭進行訪調,對象包括溫泉業者、災前溫泉業受雇者、街上的一般商家或農民,以及像蘇羅婆這樣「孤島中的孤島」4。第六天傍晚,工作隊又回到六龜,並跟鄭副處長、王課長、李老師及其他在地志工做心得交流。之後離開六龜,跟吉洋學長等人一起在美濃吃飯、分享經驗。

「災民」是誰?
彥碩在分享會上分享的議題是關於「災民」如何被界定,以及災民的「各種」實際情況。他提到,災民往往被呈現為一無所有、需要受幫助,甚至是不理性、貪婪的一群人,但這其實是對災民的自救之力視而不見、將他/她們「去力量化」了。以寶來為例,村民相互支援住宿、重機具用油、飯食,以及操作重機具(如怪手、山貓等),便是災民能自力救濟的例證。

災民認定以及以此為憑據的申請補助資格也是一大問題。例如,申請補助必須以戶籍地為依據、村辦公室開立的災戶證明不被承認,以及法條中沒有符合受災觀光業受雇員工申請補助的項目等,這些不僅在在都凸顯出制度在實際運作與落實時的各種困難,同時也反映了災民的不均質:不同的災民有著不同的受災狀況與需求,而他/她們在表達自己意見時的難易程度也是大不相同。以新發的農業結構對比於寶來的觀光業結構為例,前者多僅是希望能維持基本的維生條件即可,而後者則是積極地動用各種資源與人脈,以尋求、遊說政府投注更多的資源。

投訴無門、「失語」的情況不只對於經濟與產業結構的補償是一種傷害,對於災民心理層面的衝擊更是無以評估。一位寶來業者的員工說:「受災到什麼都不知了!」受災的苦難,全體村民皆同,而正是這樣無處可宣洩,工作隊所扮演的傾聽的角色更顯重要。

外部經驗與內部情感
接著,筱玟首先分享的是工作隊與公部門接觸的經驗。在救災過渡到重建階段之間,救急的問題尚未解決,包括申請災民證明、受災補助等基本的維生需求,這同時也是鄭副處長希望工作隊做的事。然而,從災民上門申請、公部門勘驗、證明發放到災民實際獲得補助的整個流程,往往因條例辦法不斷更新所導致的官方系統混亂,或條例辦法不夠設身處地為災民著想,5或部分的辦事人員因夾於部門、派系之間的摩擦而難以有所作為等,形成對於災民尋求協助時極為不利的處境。筱玟提到:「今天已經是具有一定程度知識背景、說的一口標準普通話(國語)的我們在跟公部門『過招』,而我們都已經感到如此困難與挫折了,若換做是災民,他/她們面對公部門時的無助必然更是不在話下。」

面臨這般公部門的「失能」,鄭副處長的處理方式是「你/妳6跟我說你/妳的狀況,我就會想辦法幫你/妳處理好」般地以個人網絡、而非以正式官方網絡來協助災民處理問題。這樣的處理方式不僅反映了公部門本身的困境,也反映了公部門與其他部門(包含第三部門、志工團等)之間協調的困境。

筱玟也談到災區內鄰里情感與家庭結構的問題。例如,當大量資源進駐災區時,資源的搶奪與分配容易造成鄰里情感的撕裂和二度傷害;又例如,當工作隊正在進行問卷調查填寫時,若受訪者周遭有其他鄰人,受訪者便難以明說他/她家中的財產及產業損失,這也是災難所帶來的另一個層面的傷害。此外,災後有些災區的學生被送往他地就學,家庭成員也可能因各種因素而分居各地,家庭結構在災後面臨到嚴重的問題。

然而,這樣的傷害自然也不止於災民,與災民深入接觸的工作隊成員所面對的心理衝擊與情緒挑戰同樣是非常深刻。工作隊的成員因此不斷在反省:「我們來到這裡是要做什麼?」

在地合作還是地方派系?
最後是佩君的議題分享。她先說道:「我要談的兩個議題是在地互助合作與地方派系。但這兩個看似相反的議題,它們之間的關係值得我們再三反思。」佩君延續著之前災民異質性所凸顯出的對比來說明地方派系的力量,例如,以播放照片「甜蜜的負擔」說明即使溫泉旅館遭土石沖刷或地基遭淘空,同樣身為災民的溫泉業者仍能對身為外來志工的工作隊有一定的影響力;或者,「當新發的農人還在打不通電話時,寶來的溫泉業者早已透過自己的會計、法務人員等在填地基、移河道了。」資源「先搶先贏」似乎就是地方派系重要的行動邏輯之一,而這其中多涉及了政治利害關係與利益分配。

佩君以李老師「請業者認養在地種植的梅樹」來說明在地合作需要以培養在地感、凝聚在地資源為主軸,而不是將六龜或寶來打造成一個脫離在地感的地方。重建的目的並非要回覆到災前生活形態,而是要藉著災後重建反思過去的不完善。王課長和李老師等人已在思考一種環境友善、人友善的「另類」觀光產業的可能,希望藉著重建的契機,深入思考如何建立一個能彙整在地資源的平台,而非以傳統地方派系或個人人脈的方式「吃掉」以在地、以社區為本的互助力量。

「外來者」或許是促進地方派系之間橫向交流的特殊中介,他/她們少了地方利益的包袱,多了促成內部之間連結與內外之間連結的「制高點」,這是外來者的一項意義。他/她們的另一項意義,則是其所引發的外界關注與關心能帶給災區相當程度的資源,這些資源甚至包括「工程重建」、「硬體重建」之外的「軟體重建」。但願我們的社會與各個重建部門能早日習得「教訓」,不要在學習救災及重建的路上停滯不前。

社會學知識的「介入」?
身為工作隊後勤的冠婷對於前線十人的觀察提出了一些看法供參與分享會的人討論。她從工作隊的每日工作會報7中看到前線成員們心理上的焦慮不安與混亂,這番焦慮是否來自於對於社會學知識何以實踐、何以「介入」的焦慮?而這番可能來自於社會學知識的焦慮,冠婷認為至少與以下兩者相關:一是外地(新竹、台北)想像與在地現實之間的落差;二是關於工作隊離開災區、回到新竹後能做的事:以社會學知識進行產出時是否應考量「甜蜜的負擔」和當地立場?又社會學知識產出的著力點與效果何在?這一切考量都是因為社會學知識與非主流媒體平台所關注的災民主體才正要形成。

明君老師除了關心各種有意義的社會學觀點之外,也關心我們如何累積對於當地的重建協助。而瑞樺老師則延續著冠婷與明君老師對於社會學知識介入的討論,他認為這種介入有著雙重性:一則是對於災難現場的協助,一則是對於社會學知識的「重建」工作。前者指的是工作隊能在災區提供立即性的協助,而災區現場的公平、正義議題與願景則可能是工作隊焦慮和衝擊的來源;後者指的是在行動後的反思:「面對當地,我如何組織經驗,並且結晶出能注入社會學知識與社會學田野方法論的思考?」這些思考將有助於帶著社會關懷的工作者在進入災難現場面對各種不同時效、性質及倫理要求的工作時,能夠舒緩焦慮並帶來更多的踏實與力量。

博洲回應,不同於在地志工與社大,我們既是學生,又是外來的、短期的志工,「我們到底能做什麼?」是大家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學術知識有其主體性,在地志工亦有其主體性,各方皆然。他舉陳亮丰學姐拍攝《三叉坑》,以及竹蜻蜓工作隊遠赴屏東清掃做說明,並且提出邱毓斌學長「工作隊可繼續擔任校園與災區的橋樑」的看法供大家參考。

家銘則分享了他同時參與竹蜻蜓工作隊的心得。他在林邊鄉看到了大量來自各路人馬的志工團,但很多時候卻因救災的需求與供給無法相互配合而大大地降低了救災效能。他認為他當時從事清掃工作的心情很簡單,就是付出勞力便能看到收穫,但這次六龜工作隊的任務較為複雜,若不是有著「訪調志工」的身份的正當性,心理上仍會有相較於林邊行更多的疑慮和疙瘩。

跨領域的重建工作
世章提到,社會中不同領域的人對於救災或重建有不同的想像、目標,他/她們所能提供的貢獻也不同,例如有人進行訪調以統計受災情況、有人提供貨車載運物資等。冠婷也提到她的經驗,她說當她讀著來自專家與學者關於重建策略的各種論述時,將它們與工作隊的工作會報相比,她感受到巨大的落差。以此為例,冠婷認為重建工作不只是政治的或文化的,它同時必也少不了工程專業及其他專業的涉入,這些其他專業的意見可能不同於公部門或社會學觀點的意見,但遺憾的是它們彼此之間少有對話的空間與平台。因此,當我們在思考「該如何重建才是好的?」時,我們不該忘了除了縱向連結之外還有橫向的連結,重建工作應該是一件跨領域形成共識的工作。

肯定工作隊,也肯定社會學知識
瑞華簡述了她這次到那瑪夏鄉協助重建的經驗。她認為不論是清掃或是訪調工作,往往都並非能立竿見影。許多外地志工想進入災區幫忙,但志工調度又必須與當地情況密切配合。因此,在「不想為當地增添麻煩,但卻又覺得應該要去做些什麼」的兩難和掙扎下,她決定留守那瑪夏工作站,做簡報蒐集的工作。瑞華的那瑪夏經驗與六龜工作隊見聞相呼應的是公部門系統的紊亂、報紙所言與實際情況差異甚大等,但那瑪夏與六龜因人口、產業等結構不盡相同,重建願景自然也不同。

最後,國雄老師給予工作隊莫大的肯定與鼓勵,他說:「I’m proud of you! 為什麼你/妳們不肯定自己呢?做了有貢獻的事不需要自我懷疑。」老師首先舉工作隊修改問卷、製作訪調的標準作業流程等為例,認為這是只有受社會學訓練才做得來的事;再來,老師也認為工作隊的另一大貢獻在於工作隊呈現出了與主流媒體極為不同的災區現場。國雄老師對於工作隊的支持與肯定,也表現在社會所這次對工作隊的充裕補助,工作隊隊長博洲對此表示感謝。

國雄老師也在分享會中肯定社會學知識,並鼓勵學生認真讀書。他以前面提及的地方派系、國家機器與村民共同匯集重機具用油的事實做說明:「我們不僅要瞭解書中對既有在地運作邏輯的分析,包括它們對親屬體系、生產關係、階層等的分析,以作為提供我們思考現狀出路的資源,我們還要找尋有別於書中描繪的在地運作邏輯的另類可能性,這是非預期中的事,也是在地生命力之所在。」

對於社會學知識的另一項肯定在於方法論。老師認為活生生的訪談或口述史不論在意義或效果上皆超越了統計數字,「聆聽的現場本是一種回饋,而且我們所受的是『專業聽眾』的訓練。」國雄老師除了重申應該看重自己的努力、看重社會學知識以外,也期望災後的重建工作能掃除過去的缺漏,帶來新的契機與轉機,而不是當災難發生時大家一頭熱,待熱潮退去,舊有的不良運作邏輯重新出現,一切重新來過。




1親臨災區現場的十位成員分別是博洲、鎮宇、蔣昕、筱玟、佩君、彥碩、家銘、俐文、佳穎、柏嘉。協助後勤事宜的四位成員分別是捷粲、清耿、子綺、冠婷。
2在工作隊之後,已進駐或預計進駐的志工團包括法鼓山、成功大學學生與南台科大學生。
3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在於官方版本的補助條文拗口難懂、模糊不清,多數洽詢電話撥打不通,若撥打得通,承辦人員也多一問三不知,甚至相互推託。
4「孤島中的孤島」指的是,在寶來的熱鬧地段,農業損失及賠償已是不受重視的「孤島」,而蘇羅婆位於寶來更邊陲的位置,其農業狀況及基本維生條件自然是更不受重視。
5例如補助申請的截止日期過快,當災民獲得補助資訊時已經過了截止日期了;或辦理行政手續的窗口分佈於多處,需不斷奔波往返且不斷遭遇困難;或堅持要以淹水照片為憑等。
6指災民。
7前線工作隊每晚都會開當日的工作會報,說明當日每位成員的所見所聞,並共同討論。並且幾乎每晚都會將當日的工作會報上傳至工作隊的網路平台,供後勤工作隊瞭解。